97爽澡人人爽人人喊_精品一区二区无码视频_亚洲欧美视频在线播放_无码电影激情全部一级

衡陽新聞網(wǎng)
滾動新聞
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> 新聞中心 > 頭條新聞 > 正文:

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“讓文物說話、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”

2021-07-08 17:03:09  來源:新華社  
分享到:
 

“保護好、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對歷史負責、對人民負責。”

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,從敦煌研究院座談到云岡石窟考察,從指出“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一張金名片”到強調(diào)“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”……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守住民族之魂的戰(zhàn)略高度,習近平書記關心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的保護傳承工作,留下了一段段動人故事。

 

尋根:“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”

“我們是誰,我們從哪里來,我們走過怎樣的路?”

漫步于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,5000多年前先人創(chuàng)造的“神之王國”,其文明的燦爛令觀眾們發(fā)出情不自禁的追問。

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(2019年6月23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

浙江余杭良渚,意為“美麗的水中之洲”。千百年來,這里埋藏著古老文明起源的秘密。肩負尋根溯源的歷史使命,4代考古學家在這里孜孜以求,探尋文明留下的最初印記。

但是,新世紀之初的良渚遺址,曾一度處在保護與發(fā)展的矛盾中。在經(jīng)濟利益面前,許多人并不能理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、揭示文明起源意義何在。

2020年6月6日,小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(qū)瓶窯老街的“良渚玉雕館”內(nèi)通過電子屏學習玉雕知識。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

“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”——2003年7月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近平赴良渚調(diào)研,對遺址的歷史地位作出闡述。

扎實有效的舉措有力開展——設立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,余杭區(qū)實行“城市發(fā)展反哺遺產(chǎn)保護機制”、將良渚遺址區(qū)外城市開發(fā)所得的部分財政收入用于遺址的保護……

拼版照片:這是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(上排左起)黑陶器、玉琮、木屐、(下排左起)漆器、陶片和玉璧。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

2007年,格局完整、規(guī)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(xiàn)人間;2009年至2015年,由11條水壩組成、控制范圍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(tǒng)顯露真容……

2016年,著名考古學家宿白、謝辰生、黃景略、張忠培致信習近平書記,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習近平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:“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,有重點地進行系統(tǒng)考古發(fā)掘,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。”

2019年7月,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43屆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(chǎn)委員會會議傳來喜訊——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《世界遺產(chǎn)名錄》!

沒有根,就沒有未來。

5000多項考古發(fā)掘項目有序開展,中國境內(nèi)人類起源、文明起源、中華文明形成發(fā)展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重點實施……“十三五”期間,中國考古重大成果豐碩。

悠久的文明傳承,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;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,正深深鐫刻下文化自信的印記。

保護:“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(chǎn)”

這是江蘇省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(tài)文化公園景色(2020年11月14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

2020年11月,江蘇揚州。

運河兩岸,綠意盎然,飛鳥翔集,亭臺錯落,移步換景。習近平書記來到位于揚州城南的運河三灣生態(tài)文化公園,沿著親水步道一路察看。

“吳城邗,溝通江淮。”

公元前486年,吳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溝,欲以水路溝通江淮、爭霸中原。無人料到,這個原本為軍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鍬,最終成為一項澤被千秋偉大工程的重要起筆。

“千百年來,運河滋養(yǎng)兩岸城市和人民,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、幸福河。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,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。”在碼頭,習近平書記同市民群眾親切交流,對大運河的保護念茲在茲。

悠悠歲月中,大運河以水波為曲、槳帆為歌,傳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壯歌,積淀了深厚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。

這是2021年6月8日拍攝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夜景(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發(fā)(孟德龍 攝)

2014年,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《世界遺產(chǎn)名錄》。激動之余,專家們道出擔憂:申遺成功的大運河,能否更有尊嚴地活下去?

這種擔憂并非沒有根據(jù)。

以揚州為例。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,運河三灣區(qū)域聚集了大量農(nóng)藥廠、制藥廠、染化廠等企業(yè),環(huán)境污染嚴重。

長期以來,這條曾哺育億萬中華兒女的古老河流,面臨著遺產(chǎn)保護壓力巨大、傳承利用質(zhì)量不高、資源環(huán)境形勢嚴峻、生態(tài)空間擠占嚴重等突出問題和困難。

對于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,保護,永遠是第一位的。

這是江蘇省揚州市運河三灣生態(tài)文化公園雪景(2020年12月14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發(fā)(孟德龍 攝)

2017年,習近平書記作出重要指示: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(chǎn),是流動的文化,要統(tǒng)籌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。

揚州,為了大運河生態(tài)而關停“每年能夠交稅2個多億”的化工廠;杭州,出臺我國首個保護運河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的地方性法規(guī);河南,建立遺產(chǎn)檔案和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及時掌握大運河水質(zhì)、水量、環(huán)境等情況……

2019年2月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(guī)劃綱要》,掀開了大運河歷史的嶄新篇章。

第42屆世界遺產(chǎn)大會上,世界遺產(chǎn)委員會對我國大運河保護管理工作高度贊賞。大會報告指出,中國為應對遺產(chǎn)保護和管理工作方面的問題做了大量工作,這非常引人矚目且具有重要意義。

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文物保護力度持續(xù)加大,2000多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有效實施;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,國有可移動文物豐厚“家底”得以摸清;建立文物違法案件督察約談機制,開展衛(wèi)星遙感監(jiān)測,完善違法舉報受理機制……

“保護文物也是政績”——習近平書記不斷強調(diào)的科學理念,讓登得上城樓、望得見古塔、記得住鄉(xiāng)愁的美好畫卷,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。

傳承: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(fā)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”

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莫高窟(2016年9月7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

2020年9月28日,考古,這門略顯高冷的學問,走進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課堂。

講解人陳星燦,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“考古中國”重大項目專家。在6天前召開的教育文化衛(wèi)生體育領域?qū)<掖碜剷?,?span id="kwskyss" class="red">近平總書記同包括陳星燦在內(nèi)的發(fā)言代表們進行了深入交流。

“學習的主題是我國考古最新發(fā)現(xiàn)及其意義。”陳星燦回憶說,總書記對許多考古項目都十分關注,并對做好考古和歷史研究工作提出要求,其中之一便是“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、整理、闡釋工作”。

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參觀游覽(2019年5月1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 攝

亙古星宇下,敦煌莫高窟靜立千年。

游客們來到洞窟前,拿起手機、打開AR地圖,便能看到九色鹿從壁畫中“飛身而下”。這種利用科技手段展示文化價值、多渠道感知敦煌文化的做法,讓人驚喜又興奮。

莫高窟窟外展示游覽技術(shù)讓九色鹿“飛入實景”(線上游覽截圖)。新華社發(fā)(敦煌研究院供圖)

“把莫高窟保護好,把敦煌文化傳承好”——習近平書記的殷殷囑托,時時回響在敦煌人耳畔。

2019年初秋,河西走廊金風送爽。

從北京乘機抵達敦煌市,習近平書記即前往莫高窟,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。

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、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時,他對“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”提出具體要求:“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、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,為新時代堅持和發(fā)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。”

這不僅是對敦煌人的期許,更是對全國文物工作者的要求。

敦煌研究院技術(shù)人員在莫高窟98窟內(nèi)對病害壁畫進行修復(2014年9月3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

黨的十八大以來,“博物館熱”不斷升溫,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創(chuàng)新傳播吸引著人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燦爛。

“十三五”期間,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2萬多個;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等文博類電視節(jié)目廣受好評,《全景故宮》《全景兵馬俑》等一批數(shù)字全景展廳項目讓觀眾在家中“漫游”文化遺產(chǎn)地;346萬件可移動文物數(shù)據(jù)信息向社會開放,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引領“國潮”消費新時尚……

“讓文物說話、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,激發(fā)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”。

76.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、1.08億件/套國有可移動文物,星散在廣闊中華大地上、綿延于歲月長河中。這些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,正為億萬中華兒女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。